提笔正是练字时。书法,不仅能使习练者写得一手好字,更会在无形中提升审美、滋养人生。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提出落实课程方案要求,保障小学三至六年级语文课每周安排1课时书法课,以书写教育拓展“五育”融合新空间。
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让学生们有了了解、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渠道。初握毛笔的孩子们写出来的字虽然幼稚,可他们对书法的感情最纯粹。如何将朴素的情感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让书法之美助力素养提升?记者走进校园、课堂,深入探寻。
临摹字帖,似在与古人神交。字随心走,不拘于笔法、笔种,经历寒暑春夏,面对喜乐伤悲,或平正、或酣畅、或奇崛。绵长情韵,都在笔墨间。
小学一年级入校登记的当天,王子赫小朋友就被校园里悬挂的书法作品吸引了。入学后,书法成为他每日的必修课。在古色古香的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校园里,他和小朋友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一幅幅师长们挥就的书法作品。
喜欢,源自刹那的吸引,更起于因美而生的惊叹。还记得当年一眼看到班主任老师漂亮的板书,初入海淀区民族小学的梅依琪小朋友便对写字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写一手好字”的心愿,像一颗种子在孩子们心田里种下。而学校开设的书法课,让这颗种子渐渐萌芽、抽枝、开出花朵……
教学不能只注重当下效果 要适应少儿身心特点
“书法用去我大量的时光,写废的纸一摞又一摞,但我在书法中获得十足的快乐,几乎没有感到过辛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邓宝剑坦言。
从爱书法到教书法,这样的经历让邓宝剑清楚地看到,汉字书法本身具有抽象的特点,不像绘画那样生动可感,少年儿童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也常常见到这样的例子:年少时受到严格书法训练的人,成年后也许并无多少进步,反而是一些从小凭着兴趣自学的学生,技艺能够不断精进。
“这种情形提醒我们,教学不能只注重当下的效果,要适应少儿身心特点,重在培养兴趣。”邓宝剑说。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大桥小学书法教师林巧对此深以为然。
课堂上,林巧联系学习内容,通过猜字游戏、书法小故事、汉字小视频的导入,适时增加汉字的发展演变,引导学生探索字源意趣。在从“线条”到“符号”、从“溯源”到“演化”、从“比较”到“实操”的练习中,五年级的小学生们逐渐体会到书写的乐趣。
字里乾坤大,春来日月长。林巧告诉同学们,“春”就是形声字。以三“木”、一“日”表意,中间的“屯”是声符。“春”的原意是“春阳抚照,万木滋荣”。在金文里,三“木”已讹变为两个芽苗(即草字头),发展到汉代隶书时,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