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家百亿量化私募退出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探因 财富管理机构的新烦恼)
在2020年初投资三款百亿量化私募产品后,高净值投资者赵诚(化名)养成了一个特别的习惯。
每逢上市公司发布季报,他都会查询这些百亿量化私募机构跻身多少家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以此判断自己所投资的量化私募产品投资动向与未来收益前景。
近期赵诚惊讶发现,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财报里,多家百亿量化私募机构出现在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的频率悄然下滑。
2020年三季报,明汯投资一度出现在逾150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但到了今年一季度末,这个数值变成了约20家。
去年三季度末,九坤投资旗下私募产品出现在约40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但如今,他很难在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里找到九坤投资的身影。
类似状况也发生在幻方量化身上。2020年底,幻方量化私募产品在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出现次数约有40次,但如今,这家百亿量化私募机构也几乎“销声匿迹”。
一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客户总监向记者透露,如今越来越多高净值投资者发现这种奇特现象,并将它视为量化私募机构资产规模缩水的重要迹象,纷纷要求赎回产品份额避险。
“我们对此也有点措手不及,但这种现象的确导致产品赎回压力有所增加。”他感慨说。
一位量化私募机构人士对此解释说,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受到两大因素影响:一是此前百亿量化私募机构的投资账户相对集中,容易跻身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但随着去年量化投资监管趋严,越来越多百亿量化私募机构通过设立众多新账户分散投资,由此造成他们在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出现概率骤降;二是今年量化私募机构业绩普遍下滑,导致他们不得不调整投资策略,比如从以往的重仓押注高成长黑马股转向指数化配置,以此缓解产品净值下跌幅度,也令他们不再成为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常客”。
通联数据Datayes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不同策略私募产品业绩表现依然惨淡,比如股票多头、相对价值、宏观策略、事件驱动十大策略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率分别是-13.86%、-4.68%、-8.14%与-14.35%。
在他看来,尽管百亿量化私募机构在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东的出现频率下降,未必与其资产管理规模缩水“划上等号”,但这种现象仍折射出当前百亿量化私募机构在剧烈动荡股市行情下的生存窘境——由于其资金管理规模大幅超过其量化投资策略的资金容量,即便他们积极调整投资策略,仍然面临市场波动引发业绩超预期回调的巨大风险。
并不代表规模大幅缩水
记者多方了解到,除了上述三家百亿量化私募机构,灵均投资、天演资本、启林投资、衍复投资、千象资产等同行在一季度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出现频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一位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这或许反映出一个行业普遍现象,即此前资产管理规模迅速扩张,令头部量化私募机构不得不降低交易频率,导致此前行之有效的高频策略与因子无法产生预期回报,不但令百亿量化私募机构不再成为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常客,还导致他们损失不少收益。
此外,越来越多百亿量化私募机构还发现此前资产规模迅猛扩张正提升单个股票的交易成本。具体而言,原先他们可以通过使用多个产品抱团取暖投资某个上市公司股票实现业绩企稳,但在市场风格快速切换与量化策略高度同质化的共振下,其他量化私募机构的抛售行为会令这种抱团取暖策略反而蒙受更大的投资损失。
记者获悉,百亿量化私募机构不再成为众多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常客”,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去年底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收益互换业务管理办法》规定——“收益互换业务不得挂钩私募基金及资管计划等私募产品、场外衍生品,证监会认可的情形除外……”导致百亿量化私募机构无法通过收益互换业务向券商获取更高的杠杆资金,也令他们失去足够资金跻身众多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
多位券商人士表示,目前这种现象不代表百亿量化私募机构资金管理规模大幅缩水——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与业绩下滑压力骤增,越来越多百亿量化私募机构正推进策略迭代,其中包括将大部分资金从高频交易转向指数化配置,从而降低产品净值超预期下跌压力。
前述量化私募机构人士向记者指出,除了增加指数化配置的比重,他们还在量化策略里增加市场中性与商品期货CTA策略,导致他们对上市公司的持股策略更加分散,一改以往重仓押注多只黑马股博取超额回报的做法。
“这的确令我们在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出现频率有所下降,但此举有助于降低我们产品净值跌幅,甚至个别产品因分散配置,在过去一个月出现净值明显回升。”他指出。
财富管理机构的新烦恼
面对百亿量化私募机构纷纷从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行列“引申”,赵诚迫切想知道这些量化私募产品的最新资金投向。
“目前,不少高净值投资者都有类似的担忧,甚至部分高净值投资者要求百亿量化私募机构每半个月递交产品前十大个股持仓信息,以便他们分析产品投资风格变化与未来潜在收益状况,作为他们是否提前赎回产品避险的一项重要依据。”上述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客户总监向记者指出。个别高净值投资者对此施加较大压力——若他们迟迟拿不到产品最新投资动向,就将提前赎回产品份额“避险”。
由于高净值投资者上述诉求不符合此前私募产品投资合同条款约定,他正努力“提醒”高净值投资者需全面权衡其负面影响,比如私募机构管理人的投资操作会受到影响,还可能出现私募机构核心投资信息泄露风险,不利于私募机构管理人创造良好的业绩回报。
“但是,在今年量化私募产品业绩大滑坡的情况下,这些高净值投资者似乎更关心自己的资金投向安全性。”他直言。4月以来,他转而邀请百亿私募机构管理人与高净值投资者增加沟通频率,由前者现场解答投资者关于产品资金最新投向与投资策略调整等问题,促进双方实现彼此理解。
“事实上,我们也希望这种措施能有助于高净值投资者充分了解量化私募机构的投资获利逻辑,避免因产品短期业绩大幅回落而盲目赎回。”这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客户总监直言。但是,产品业绩回升(即产品净值能否尽快回升到1元上方)仍是硬道理。目前他最担心的是,若量化私募产品业绩持续不见起色,越来越多高净值投资者会认为量化私募机构管理人只会“耍嘴皮子”,反而会引发更大规模的产品赎回潮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