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题:校园排球是否会走出更多的武弸智、胡朕卓?
新华社记者韦骅、王镜宇
在7月于广东江门举行的全国男排锦标赛上,亚军北京队球员胡朕卓表现抢眼受到关注。胡朕卓身上闪烁的,不仅仅是一枚银牌,还有他清华大学学生的标签。
此前,出自北京交通大学的武弸智在多次获得全国冠军的上海男排站稳了脚跟。胡朕卓的出现,成为校园排球为国内顶尖球队输送选手的又一个成功案例。
如今,在篮球项目中,大学生球员进入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发展已经成为常态,将来校园排球是否也会涌现出更多像武弸智、胡朕卓这样的球员?校园排球体系向上输送球员的堵点在哪里?校园排球如何与专业队更好衔接?
目前国内排球青训主要分为专业队体系和学校体系两个系统,二者并不兼容。当下,中国排球超级联赛的球员来源主要依靠地方专业队的青年队输送,走上专业道路的大学生球员很少。
据记者观察,虽然拥有排球队的高校不在少数,但水平参差不齐,且愿意今后靠“排球”吃饭的球员并不多,他们更多地是想凭借一技之长进入校园,将来找个好工作。即便有球员想一路坚持下去,但不像中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可以参加新秀球员选拔大会,高校排球选手更多地只能依靠教练的推荐延续自己的排球梦,“配对”成功率较低。
作为北京交通大学的排球教练,陈星飚在校园排球方面深耕多年,曾为中国男子排球超级联赛培养了包括武弸智、袁辉龙、许桐溪、吕鹏在内的多名球员,在这一领域很有经验。据陈星飚观察,有不少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能够达到职业水平,但联赛的大环境往往并不足以吸引他们签下一份职业合同。
陈星飚认为,国内排球联赛的职业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与足球、篮球相比有较大差距。大学生球员毕业后已经不算年轻,可能没几个赛季就要退役,那时候“二次择业”可能会面临较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