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车讯 飞凡R7上市后,进行了部分媒体专访,参加的厂家人员分别是来自:飞凡汽车新零售运营中心总经理薛炯先生、飞凡汽车产品技术中心总经理王永强先生、飞凡智电首席运营官徐璐先生、飞凡智驾首席科学家金杰盂博士、飞凡智舱首席体验官卢昱先生。
记者:用户选择车电分离方案时,买电池怎么处理,以及用户买完了之后,电池属于谁?二手车电池怎么来计算?和“两桶油”的合作如何理解?另外想请金博士讲一下飞凡智驾技术的特色?
徐璐:我先试着用我的角度给你一个场景化的回答,用户选择车电分离,可充、可换、可升级,如果你家里已经有家充桩,那换电站对你来讲虽然不是必要,但是一种多元且更升级的选择。我们知道,无论是手机还是车,电池正常有一个不可逆的衰减问题,也就是说正常一辆车行驶到第三年、第四年,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电池衰减的情况。而换电的服务是什么?是永远可以换一个相对是比较健康的电池,这个可以打消你的顾虑。还有就是你现在如果选择车电分离模式,那换电就会给你一种升级的体验,比方说之后飞凡升级了新更大容量的电池包,可以到100度电,或者你觉得100度电太多了,就选一个77度电的,也可以在使用过程当中随心换电池包,这样每月租金会相应的调整,这种场景带给消费者是可升、可换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多元的。
关于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这次捷能智电是由巨头一起来参加,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也包括宁德时代、上汽集团。因为多方的诉求其实在车电分离点上获得空前的统一,而且多方都希望借此形成一个新的商业生态。比如中石化以及中石油,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加快实施,在大力推动新能源业务规模化发展,推动加油站转型升级为综合能源补给站。因此他们对于转型的诉求恰与我们不谋而合,再加上宁德时代一直是中国在电池领域的佼佼者,他也愿意为整个新能源汽车的C端普及来出一份力,因此促成了这一次的多方合作。所以针对飞凡的车电分离,它已经不只是一种技术呈现,背后所蕴藏的商业生态更是拥有巨大潜力,当然车电分离离不开非常强大的技术支持。是因为实现车电分离第一要有CTP电池技术作为支撑,第二是需要一个非常可靠的快换技术,先必须满足这两方面,后续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而第三就是生态建设,今天,飞凡补能建设的已经打响,开弓没有回头箭,从飞凡开始,乃至上汽集团,也包括中石油、中石化,都会全力以赴在整个生态里面整合多种资源。
金杰盂:关于智驾问题的提问,我将从三方面解答。今天发布的飞凡R7从智驾硬件配置上来说,全系都标配了大算力的芯片、全向的点云传感器以及全向的摄像头传感器,并且在此基础上,我们搭载了行业首创的Full Fusion全融合算法功能算法系统,它源自于PP-CEM(Pixel Point Cloud)点云像素复杂环境模型算法,在这个底座上面,我们在首发车型R7的上市上就实现了全向的多任务全要素的神经网络构建,这个神经网络的结果同时配合后融合的结果进行混合融合,实现了对整个环境多种不同的天气、不同的环境工况下更精准、更精细的要素重构,包括整个车辆行驶周围的动态交通参与者,以及丰富实时的环境要素信息等。
此外,飞凡R7的智驾还拥有自主可调的MY PILOT属性,可根据车辆实际行驶的环境条件和用户选择,在我们智能驾驶设置标签中支持用户在舒适、标准、运动等多种智驾风格的自定义,实现不同风格的智能驾驶行为决策,从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用户。如果对旅程舒适性要求较高,你可以选择舒缓的风格,或者对于追求运动驾驶质感的用户,我们也有一些运动风格,当选择运动风格之后,这辆车就会更加积极的换道,换道的成功率或者换道次数也会相应增加。最后还有很重要的特色点,就在于中控大屏和仪表屏,不管你开不开启RISING PILOT功能,在屏幕上,用户都可以看到以3D形态所展示的车辆周围丰富实时的感知信息,包括周围的人车的交通参与者,以及所有这些像人行道、马路牙,地面上所有的箭头、人行道、停车线、斑马线、红绿灯、交规指示牌等等,并且这些精细的场景重构可以跟智驾的功能进行实时的交互,比如在里面可以实时的呈现周围交通参与者的意图,并且会给出相应的风险等级,以及说当有一些运动的人、车对我们危险特别大,会提醒用户接管,包括在变换匝道的时候,我们也会提醒用户我要变换匝道等等所有这些信息,并且所有这些显示的要素,会基于我们算法和大算力芯片,不断的去做升级和进化。
薛炯:飞凡R7是有换电的功能,且电池可充、可换、可升级。对于前期换电站尚在建的情况,飞凡也是有自己的公共充电生态布局,例如飞凡尊享充电站以及飞凡优选充电站,以及超过53万的第三方充电站为用户补能提供方便。
刚才提到另外一个就是总结三点最卷的地方,第一个是RISING MAX 3+1的霸舱式巨幕,第二个是此前已经官宣的RISING POWER飞凡能量方案里所提到的换电以及车电分离,这块客户也是非常有兴趣。因为对整个用车体验来说,飞凡也是提供了另外一种能源的模式来提升客户便利性。另外一点,我觉得是RISING PILOT飞凡全融合高阶智驾,我们对飞凡全栈自研还是非常有信心的,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更高阶的智驾体验,是我们的目标。
记者:MY PILOT如果选择舒缓模式,会关联到变道次数吗?例如变道的动作是否会减少?
金杰盂:是有这个关联的,舒缓模式下换道的节奏和换道的次数都会有一定的下降,比如说在换道空间比较窄的时候,可能在运动模式下才会更加积极一点。
记者:需要徐总这边来回答一下,关于飞凡的换电权益,然后换电的价格计算方式,电池租用月供多少,买断的条件和方式,如果前期租电后期买断如何衔接?价格和期限有要求吗?前期的租电能抵电池的价格吗?买断可以换电吗?还有政策等等这些。
徐璐:我还是用场景来描述,你刚才讲的问题很多,最终就是说我们如何去使用这个车电分离的模式。一个用户买了车电分离版的R7之后他会每个月有一个租金支付电池租赁的费用,在租赁的过程中,比如他附近有换电站建好,就可以享用电池的换电服务,在之前他因为可充、可换,也可以享用相关的充电服务,这个充电服务是飞凡自己的充电站,也可以是社会的公共充电站,不会影响他日常用车补能。如果选取了车电分离版的用户未来要置换这辆车,飞凡官方提供二手车处理渠道,可“买断电池”、也可“带租约”销售车电分离二手车。
徐璐:敬请期待飞凡官方宣布。
主持人:后续关于您刚才提到的一些换电模式,包括说用户使用买断等等细节,会专题开一个沟通会,感谢您的提问。
记者:我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想问一下薛炯总,我们都知道现在车企都在践行用户中心的理念,飞凡汽车在用户运营方面是如何做的?飞凡汽车区别于其他车企的优势是什么?第二个问题问一下王总,飞凡汽车是如何打造用户圈层的,或者说您觉得飞凡的用户画像是什么?
薛炯:用户运营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现在好像是比较时髦的名词。不同的产品用户运营手段和模式略有不同,虽然都是获客、留存、转化最基本的功能,但其中每一个点来说,获客的成本是不一样的。纯互联网的产品是高频低价,品牌的成本比较低,所以对于汽车这样高价低频的产品,触达的客户手段就不足。原来传统的模式来说,是车企把车卖给经销商,用户运营是由经销商去完成。现在过渡到智能汽车以后,在用户全生命周期的使用过程中,怎么能够和客户更好的互动,构建更好的黏性产生价值。不仅仅是用户运营本身,而是整个商业模式出现变化。原来是从经销商购买,现在我们整车都是从App上购买,对于飞凡汽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而公司产品部门要知道如何与用户一起共创定义我们的产品,发展中心要知道用客户听得懂的语言触达我们的用户,销售部门要在用户选定之后持续为他们进行服务,售后服务部门从原来的维修车辆、处理客户投诉,向如何提供真诚的服务、真诚的产品进行转变。
所以总结出来,两种商业模式的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直达。我们过去通过经销商的方式,现在有技术能力让我们直接接触到客户,现在无论是从手机App,还是车技弹性的电子架构,可以根据它的周期需求提供场景化的服务,这些数据也可以为未来的车型和开发提供更多的算法。所以说,产品定义了品牌,用户更是定义了产品,品牌价值由产品体验定义,产品体验由用户需求定义。飞凡汽车始终秉持以用户为中心,视用户最珍贵的伙伴,致力于和用户的共建、共创,共享智慧出行的生态圈,将共创的理念贯彻到产品的定义到服务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这是我们公司的想法。
王永强:说到圈层,我觉得飞凡公司是这么考虑的,首先我们认为是客群的需要,我们更多的不是在说我们要找怎么样的圈层,我们更多是提供这块产品是客户需要它形成什么样的局面,如果说我们在内心里面会有一些偏向或者爱好,我觉得我们在设计汽车的时候,是会追求睿智的、理智的,有追求的,但是不激进。这款车既有新潮的部分,也有它非常底蕴的部分。我们希望在这个产品里面尽量多的满足绝大部分客户的需求,飞凡R7主要面向那些喜欢尝鲜的高知、追求乐活,以及有品位的极客在内的悦己新贵一族。那从事实上来看,从订单分析维度分析来看,30岁到40岁,应该算是比较主流的意向客群,这也跟购车整体大环境也没有太多的偏差。
总结上来说,我们觉得这款车是非常均衡的一款车,这个均衡所希望提供给客户,或者说以后用户,我相信这些用户一定能够兼顾,因为这款车客群会是事业和家庭可以兼顾,另外还有自己和家人的兼顾,这是两种不同的兼顾,这款车可以是很私人化的,现在也没有太纯粹的商业化,但用在公务场合也好,这都是非常适用的。另外我们在整个车辆的配置过程当中,其实我们是蛮兼顾和前排和后排的,前排在开车的时候,个人对车的诉求,包括你将来在后排带来更多的诉求,都可以满足。所以我认为我们是在产品上做到尽量更多的均衡,而不去追求说我一定要把这个产品去面向哪一个阶层。事实上我刚才罗列也反映了实际的情况,我举了一些例子,不知道这个回答是不是能够满意。
记者:想问一下金博,今天发布会提到飞凡R7在使用感知上做了全融合算法,我大概看了一下资料,相当于是既做前融合,也做后融合,我们想知道R7在这两种情况下,对于两种融合之后的结果取信度是什么样的安排?怎么去保证能够融合的结果得到的是一种可以互相印证的?
金杰盂:您刚才提到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点,就是融合里面冲突的问题。冲突最容易发生的地方,在于说后融合里面不同类传感器之间,本身刻画的物体或者观测对象的属性维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很容易出现冲突的,这也是为什么基于传统ADAS,功能上限在连续性上其实有非常明显的边界,很难把连续性做得很好,但可以在做得好的产品下,跑的所有场景一次一次测评都能通过。但是想让这个功能不退出,连续性不断的提升其实是非常难的。前融合的好处在于说,用了大算力的芯片,然后规格上不同的数据,这些数据本身就提供不同的观测维度,但是在处理的时候,是将所有维度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这时候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获得全面的观测结果。当把前融合和后融合进行混合融合的时候,其实有一个很容易解决冲突的问题,就是在于说不同类传感器之间,以及组合感知的结果,其实是有把同一属性加成的部分,比如4D成像雷达独立感知结果,当4D雷达摄像头之间组合感知的结果,它其实是避免了后融合里面纯粹的类似于正交的属性,也就是完全不相关的属性,其实里面属性是有重合的部分,这样相对来讲使得通过全融合的方式,对整个环境的刻画我所有的这些测量的精准性、全面性、实时性都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记者:现在车都上大屏了,很多消费者在论坛里面就讨论大屏没有原来实体按键手按来的快,来的方便,现在反而容易分心,飞凡R7在大屏便于使用方面,有没有做一些改进或者改善?
卢昱:谢谢这位老师的提问。首先我们对于大屏来说,是给用户更多功能体验和交互的体验,当然这种物理按键的提供,更多触觉的反馈会比较好。我们在设计飞凡R7座舱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摒弃掉所谓的物理按键,在我们车门包括中控上,是为用户提供最需要的那些,比如座椅调节,360一键躺倒一些场景化的东西提供了实体按键给到用户,同时通过我们沉浸式交互大屏丰富的信息,和直接式的语言交互,在用户驾车场景当中,给用户提供更加边界的交互,可以给用户提供一个比物理按键更好用的方式。谢谢!
记者:还有一个智驾的问题,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高速领航辅助展示,我想知道现在这套硬件,包括软硬件系统的上限怎么样?后续会有城市领航辅助吗?
金杰盂:因为我们本身就采用了大算力芯片,上限是非常高的。当然我们还想传递一个观点,我们认为,大家一谈芯片,特别是大算力芯片就会说到它有多少TOPS。其实反过来看,在行业内走出自己突破的,就是从原来供应商的方案,再到自己做研发,然后迭代出来自己的一些新的功能,特别是一些非常有代表性功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定是要掌握对芯片里面大算力的部分具有绝对的使用能力,你才能说把智驾能力做好。第二你一定要有自己一套全栈自研的算法,才能把数据驱动起来,如果没有这两点,我们目前没有看到用纯供应商方案能够产生极大的突破。然后关于城市领航辅助,我们在后续OTA升级的过程中,一定会不断的拓展新的场景,也做一些小的剧透,包括过路口、城市的领航,包括更丰富的感知呈现,包括城区里面一些亮点的风格,随着OTA的升级都会不断解锁这些功能。
记者:第一,激光雷达的位置背后有什么考虑?第二,4D毫米波雷达被业内视为推动C端智能驾驶功能的感知硬件,飞凡R7作为中国区首个搭载量产4D毫米波雷达的产品,能力边界在哪里?5G激光雷达方案最终的能力边界到哪里?最后,对于飞凡R7月销量大概预期多少?是否标定一个竞争对手?
金杰盂:我先回答两个智驾问题。
第一,激光雷达放在车顶。全球第一款采用量产激光雷达的车是奥迪A8,用的是SCALA的激光雷达,线束比较低,就4根。如今激光雷达都已经往更高的线束发展。更高的线束意味着更精细的观测能力,把它放在车顶有一个天然的优势——能够在更高的视角发挥激光雷达本身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前车、前前车,以及遮挡物的绝对优势。
第二个问题,4D毫米波雷达在海外高端车型已有配备,比如BMW 7系。毫米波雷达本身对于感知触点能力较传统激光雷达稍微欠缺,因为激光雷达更简单、更直接,噪声更小。但我们是基于多年的行业经验,对传感器能力边界和应用非常扎实的理解,去选用某一个传感器。采用4D毫米波雷达,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比如开展机器学习的网络去学习类似的尺寸,对整个道路结构、静态障碍物做时间序列的处理等等。这也是为什么说可以在大家看到的测试数据里,相比一个月,我们把全系车型识别静态障碍物的速度提高到了80公里/小时。这些还是得益于我们能够去处理算法或者是数据。
至于能力边界,我觉得大家可以期待一下。我相信在所有采用Orin芯片的车型里,我们是走得非常非常快的。目前RISING PILOT已经能够把360度成像的BEV多热度神经网络布置上去,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敢于在第一时间打开SR界面,为用户提供非常丰富的实时感知信息。而这些信息随着我们的技术进步,会越来越可靠。
薛炯:对我来讲,销量上架肯定是希望飞凡R7卖得越多越好,可以让更多用户体验到我们的产品。年内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飞凡R7的高质量交付。我们希望给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渠道体验、服务体验。尽管上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我们依旧实现了所有渠道升级,同时拓展新的渠道模式;并针对营销、拓新,销售效能提升,用户体验优化,搭建了全新的团队,建立了专业可靠的销售体系。
我相信,销量只是一个数字。如果高销量没有高质量的体验支撑,是昙花一现。我们希望把高质量交付做好,让用户真正感觉到飞凡汽车是用心对待用户、用户价值至上的企业,谢谢!
根据易车App“新能源榜”数据,飞凡汽车在同级别竞品品牌热度中排名第58,日均关注度1.03万。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责任编辑: 孙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