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房产 央行回应降准降息、人民币汇率和房地产回暖

央行回应降准降息、人民币汇率和房地产回暖

2018年以来的14次降准将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近15%降至不到8%。结合近期资金利率与同业存单利率中枢抬升的趋势,央行或存在降准补充银行中长期负债的可能性 文 | 《财经》记者…

2018年以来的14次降准将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近15%降至不到8%。结合近期资金利率与同业存单利率中枢抬升的趋势,央行或存在降准补充银行中长期负债的可能性

央行回应降准降息、人民币汇率和房地产回暖插图

文 | 《财经》记者 唐郡

编辑 | 张威 袁满

何时降准降息?人民币汇率形势如何?房地产市场有否回暖?怎样看待居民储蓄创历史新高?

3月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行长易纲等央行主要领导公开回应了近期的热点关切。

针对外界关心的降准降息问题,易纲表示,目前我们货币政策的一些主要变量的水平是比较合适的,实际利率的水平也是比较合适的。至于降准,易纲认为,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的水平。

对此,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财经》记者表示,当下实际利率水平相对合适,意味着近期可能不会有降息,结合近期资金利率与同业存单利率中枢抬升的趋势,央行或存在降准补充银行中长期负债的可能性。

近期,美国核心通胀数据出现超预期恶化,美联储加息预期再度抬升,美元随之走强,人民币汇率承压,继2022年12月以来又一次临近破“7”。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形势,易纲表示,过去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三次破“7”,但是很短的时间又回到了“7”以下,整个经济是稳定的,老百姓预期是稳定的。“‘7’不是一个心理障碍。”

对于接下来的货币政策,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货币政策总的取向,但是具体的政策工具怎么使用,要综合考虑,相机抉择。一是坚持“以我为主”, 把国内的目标放在首位;二是统筹短期与长期,不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三是平衡国际与国内。

在房地产政策方面,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介绍,近期央行持续引导实际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除了个别的热点城市,绝大多数城市的首付比例政策下限已经达到全国底线。近一段时期,市场信心加快恢复,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优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明显改善。

潘功胜表示,下一步,央行将会同相关金融部门抓好政策落实,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新市民住房需求,支持租购并举的住房市场发展,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利率合适,降准可期?

2022年末以来,在经济面临复苏的大背景下,央行何时启用降准降息等总量货币政策一直是市场关心的话题。

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8月以来,央行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和OMO(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已经连续7个月按兵不动。在政策利率不动的情况下,各期限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亦保持稳定。

存款准备金率方面,2018年以来,央行1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长期资金约11.3万亿元。其中,2018年4次降准释放资金3.65万亿元,2019年3次降准释放资金2.7万亿元,2020年3次降准释放资金1.75万亿元,2021年2次降准释放资金2.2万亿元,2022年2次降准释放资金1.03万亿元。央行最近一次降准操作,是2022年12月。截至目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8%。

3月3日的发布会上,多家媒体对降准降息相关问题表达关切。

对此,易纲表示,在利率政策上,我们要以国内经济为主来考虑问题,要保持实际利率的合适水平,适当降低融资成本。在他看来,目前我们货币政策的一些主要变量的水平是比较合适的,实际利率的水平也是比较合适的。

从融资成本角度看,2022年国内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是4.17%,较2018年下降了1.28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从2018年1月的6.3%下降到去年12月的4.9%,这都是历史比较低的水平。从融资成本上看,支持了小微企业。

明明认为,所谓“合适的利率水平”,主要指向当前2.9%左右的10年期国债利率水平,这意味着近期央行可能不会有降息操作。

降准方面,易纲表示,2018年以来的14次降准把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近15%降到了不到8%,不像过去那么高了,但是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会议指出当下实际利率水平相对合适,而‘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结合近期资金利率与同业存单利率中枢抬升的趋势,央行或存在降准补充银行中长期负债的可能性。”明明对《财经》记者表示。

“近一两个月来,实体经济和融资市场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甚至其中的一些变化是超出预期的,此时降准、降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都较为有限。”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对《财经》记者表示,“但我们也应意识到,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未来各种超预期因素随时可能发生。降准、降息等总量型货币政策是应对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保持宏观经济大盘总体稳定的有力措施。”

对于接下来的货币政策取向,刘国强表示,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货币政策总的取向,但是具体的政策工具怎么使用,要综合考虑,相机抉择。一是坚持以我为主,把国内的目标放在首位;二是统筹短期和长期,强化跨周期调控和逆周期调节,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正利率和向上的收益率曲线,不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三是统筹国际与国内,兼顾内外平衡。

“一方面,货币信贷的总量要适度,节奏要平稳,要巩固实际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另一方面,还要适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继续对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保持有力的支持力度。”易纲说。

通胀压力可控,汇率弹性增强

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首要的是保持币值稳定。

易纲表示,币值稳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物价稳定。近年来,中国坚持实施稳健、正常的货币政策,为物价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22年,全球多个国家遭遇了40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部分国家通货膨胀率高达10%,而中国的CPI涨幅为2%,易纲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通货膨胀水平。

对于接下来的通胀水平。刘国强表示,2023年中国通胀水平总体保持温和是主基调,从短期看,通胀压力总体是可控的,因为当前中国经济处在恢复发展的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顺畅,供给比较充足,居民通胀预期比较平稳,具备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有利条件。从更长的时间看,外部环境还有很多难以预料的事情,需求还在逐步恢复,虽然通胀的概率不大,但是不等于没有,我们要树立底线思维,对通胀保持警惕。

币值稳定的第二层含义是汇率稳定。

近期,受美元指数连续上行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承压,2月24日,人民币兑美元离岸汇率达到6.98,逼近破“7”。2022年末以来,破“7”与否,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对此,易纲表示,近五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三度破“7”又回到“7”以下,双向波动,弹性增强,在全球各种货币中,人民币都是非常稳健的,而且这种有弹性的市场化汇率制度也为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所以大家也看到了,‘7’不是一个心理障碍,三次破‘7’,然后又回到‘7’以下,整个经济是稳定的,老百姓预期是稳定的,企业换汇,老百姓结汇购汇都是方便的,经济社会预期的稳定非常重要。”易纲表示,2018年以来,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弹性越来越强,人民币汇率波动率逐渐增大。过去5年,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大约是4%,与全球主要国家的汇率波动率差不多。

过去20年,人民币虽然是波动的,但总体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了20%,平均每年升值1%。以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实际有效汇率看,过去20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实际上升值约40%,20年升值40%等于每年升值1%、2%,也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水平。

在汇率机制方面,过去数年,中国保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它工作得很好,同时它又让企业和老百姓能够比较自由地结售汇,满足就学、旅游、进出口等合理的外汇需求,这样的一个环境,我们认为这样的政策应该坚持。”易纲说,2023年,中国央行将保持上述汇率机制。

对于2023年的汇率走势,易纲认为,总体看,人民币汇率还会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有一些小的双向浮动也是市场驱动的,而这种波动对经济是有好处的,对我们的进口、出口,对大家的预期都有好处。另外,企业现在越来越多地学会了使用套期保值、远期结售汇这些工具,来锁定收益。

地产出现回暖,消费有望释放

发布会上,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仍然受到高度关注。

潘功胜回顾了房地产市场风险外溢的背景。

2021年以来,以恒大为代表的部分房地产企业由于长期“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经营,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资产负债表持续处于高风险状态,最终不可持续出现风险,从“高血压”变成“中风”。叠加房地产市场中长期需求中枢水平下移、疫情冲击就业、收入预期等因素,放大了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外溢性。

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调整,央行于2022年底出台了16条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会同相关部门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市场称之为“金融16条”。

在需求端,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持续引导实际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到去年12月,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末下降了大约140个基点。除了个别的热点城市,绝大多数城市的首付比例政策下限已经达到全国底线。

在供给端,在落实“金融16条”的同时,央行推出了3500亿保交楼专项借款,设立了2000亿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1000亿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指导金融机构推动行业重组并购,加快风险的市场化出清。

数据显示,2022年9月-12月,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2300亿,同比多增4200亿;房地产企业境内发债1200亿,同比增长22%。2023年1月,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超过3700亿,同比多增2200亿;境内房地产债券发行400亿,同比增长了23%。“近一段时期,市场信心加快恢复,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优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明显改善。”潘功胜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新近发布的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2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2%,比上月上升3.8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2月各地工程项目集中开复工,建筑业施工进度加快,建筑业景气水平升至高位景气区间。从企业用工看,从业人员指数升至58.6%,高于上月5.5个百分点,建筑业企业用工量明显增加。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5.8%,连续三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建筑业企业对市场发展保持乐观。

对于下一步的地产金融政策,潘功胜表示,将会同相关金融部门抓好已出台各项政策落实落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新市民住房需求,支持租购并举的住房市场发展,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市场表现与居民消费紧密相连。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2022年以来,受房地产行业低迷等因素影响,居民部门出现较为明显的储蓄倾向。央行储户调查问卷显示,2022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同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同时,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5.5%,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

受此影响,居民部门存款大幅增长。2022年,居民部门存款增长17.84万亿元,同比多增7.94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2023年1月,居民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单月新增最高纪录。

“随着宏观经济好转,居民的消费和投资信心都将增强,居民储蓄也将逐步回归常态。”刘国强表示,“疫情防控优化后,物流、人流不畅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消费场景加快拓展,前期积累的预防性储蓄有望逐步释放为实际的消费需求。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出台落地,政策效果也将逐步显现。此外,经济好转以后有利于增强居民的投资信心,居民投资也将逐步回到正常水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点评灵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p0.com/house/5258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主编Tom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7198599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670233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