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战线”拉得更长了。10月14日,90后女孩小何下班回家后匆匆吃过晚饭,拿出手机设置了一个19:59的闹铃,便打开购物软件开始浏览。闹铃响起,她先是聚精会神,抢在20点整为早就加入购物车的商品支付了定金,然后又赶紧进入某带货直播间蹲守各种优惠券和折扣商品……
一通操作下来,时间已接近凌晨。翻看当天的“战绩”,有的商品如愿抢到了“最低价”,但也有错失良机的遗憾;多数商品在之前拟好的购物清单上,也有不少则是一时“上头”带来的“激情下单”。
参与了“双十一大战”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有人说,其实年年都差不多,但如果不参与,总觉得错过了什么;有人说,付钱的一瞬间就是最快乐的,“情绪价值”高于一切;也有人说,下单之后回想,有些商品我真的需要吗?
这届年轻人花钱买开心
每年的“双十一”被视为观察中国消费趋势的窗口,实际上,这也是洞察年轻群体消费心理和消费文化的绝佳时机。在“情绪消费”涌动如潮的今天,消费市场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其中是否潜藏着某种隐忧?
不论人们理解与否,情绪经济已经在消费市场澎湃成势。除了像“好运喷雾”“爱因斯坦的脑子”“骂醒恋爱脑”等一系列无厘头的虚拟商品在电商平台屡屡创下上万单的销量,二次元衍生品、陪爬服务、国潮热等“情绪价值拉满”的新消费也持续走热。
就目前而言,关于情绪消费的舆论场依然存在割裂。年轻人的消费观念逐渐向“悦己消费”转变,从“买一个让自己开心的商品”转向“买一个商品让自己开心”。而这对于习惯了实用主义和节俭传统的老一辈消费者来说,无疑是难以理解的“迷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