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在首都体育馆体验滑冰。新华社发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新华社发
编者按: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就了“双奥之城”的荣耀时刻,盛会结束后,“后冬奥”的精彩故事继续上演。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有场馆设施等物质遗产,也有文化和人才遗产,这些都是宝贵财富,要充分运用好,让其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如何用好北京冬奥遗产,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发挥立德树人作用?这是摆在首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考题。让我们跟随一线实践者的脚步,看看他们如何挖掘、拓展北京冬奥精神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搭建起思政教育平台,延续美好的“冰雪之约”。
2022年北京高考数学卷中,结合“冰丝带”绿色环保技术的考题令人耳目一新。同样,北京市中考有关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的题目,也让人感觉北京冬奥会并未走远。
记者采访发现,在北京市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试题中,“冬奥”已成为出现率最高的主题之一。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冬奥精神和冬奥文化遗产将更多体现在题目的素材选用和情景创设上,引导学生结合最新科技资源和实事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围绕扎实做好“后冬奥文章”,北京市提出,充分用好物质、文化和人才遗产,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观察北京市学生的学习生活,不难发现,中小学生正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汲取冰雪知识,大学生则是运用专业能力深入社会实践,用行动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北京冬奥遗产正被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教育资源。
在思政课堂上讲好冬奥故事
五四青年节当天,“圆梦冬奥会,一起向未来”首都教育系统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大思政课在线上播出。
课堂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运动员、建设者、科研工作者、志愿者等群体代表分享自身的冬奥经历,主讲人冯秀军结合这些鲜活案例阐释北京冬奥精神的内涵。例如,中国首位冬残奥“三冠王”杨洪琼讲述了自己一路克服困难勇夺三枚冬奥金牌的经历,她说:“我在哪里摔倒,就把哪里碾平。”冯秀军分析,杨洪琼“拒绝躺平,选择碾平”的精神,正是北京冬奥精神中“迎难而上”的可贵品质。
“我深受震撼,这堂课激励我切实扛起肩上的责任,带领青年学子奔跑在新时代的青春赛道上。”北方工业大学辅导员刘霁炜听完这堂大思政课后,激动地说。
冬奥精神的种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堂上生根发芽。同时,北京市高校还组建宣讲团,进社区、进学校、进班级,传播冬奥文化。
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成立全国高校第一支“冬奥宣讲队”,形成了19门冬奥主题精品课程,面向校内外开放预约,并以线上连线方式与支教地中学师生联动。
北京师范大学组建“我和我的冬奥故事”青春宣讲团,走进大中小幼学校开展志愿宣讲活动。3月29日,宣讲团在线上与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分享了冬奥志愿服务故事。实验幼儿园教师官建丽表示,听了宣讲,自己更清晰地意识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的不易。自己要在幼儿园带领孩子们了解奥运故事,鼓励孩子们加强体育锻炼,拥有更加强健的体魄。
随着各类以冬奥为主题的活动不断开展,中小学生们越来越深地感悟着北京冬奥精神。“冬奥冠军的成长之路是怎样的”“火炬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