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小学 汇聚多方资源,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

汇聚多方资源,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

原标题:汇聚多方资源,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 图为乌鲁木齐市第76小学学生在科技节上参观体验。新华社记者 王菲摄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需要…

原标题:汇聚多方资源,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

汇聚多方资源,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插图

图为乌鲁木齐市第76小学学生在科技节上参观体验。新华社记者 王菲摄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需要全社会联动支持。

  日前,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技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该方案指出,“教联体”将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为学生参与科学教育等提供全方位条件保障。

  浙江师范大学堪萨斯大学联合教育学院院长、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黄晓认为,通过各方密切配合,“教联体”能够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个场景中开展科学教育,加快形成立体的、大格局的科学教育大环境,提升新时代学生的科学素养。

  多重支持解决现有难题

  “教联体”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黄晓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协作平台和工作机制,将从资源、实践和政策三方面,为科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教联体’有助于整合中小学、高校及科研院所、家庭和社会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场域,使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科学活动。”黄晓说,社区和家庭的参与,能够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让学生在课外也能保持学习的热情。高校协同则能让学生触及科学的前沿和参与“真探究”的过程,拓展科学教育的纵深度。政策保障可以使科学教育工作得到足够的经费支持、引导和关注。

  科学教育往往涉及大量的实验,但对于偏远或农村地区学校而言,购置全套科学实验设备存在实际困难。黄晓说,“教联体”或许能促进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与学校之间的供需对接,实现科学教育场所、设施设备等物质资源的共享,提高有限科学器材的利用率。通过增强优质科学教育资源的流动性,能够破解部分地区科学实验场所匮乏、学生实践机会不多的难题,推动区域科学教育均衡发展。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学校科学教育往往会舍弃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而‘教联体’将科学课堂的边界延伸到高校、科技馆、科研院所、周边企业,有望推动学校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议题接轨,改变科学教学内容落后于科学文化发展、科学研究进程的局面。”黄晓说。

  长久以来,家庭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缺席的问题较为突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张亚认为,“教联体”模式将家庭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中,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有机联系,有助于提升家长对科学教育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同时,家长也可以借助“教联体”平台,获得更多科学教育资源和指导,从而更好支持孩子的科学学习。

  多元实践提供创新经验

  当前,全国各地已涌现出众多家校社协同推进科学教育的实践案例,为“教联体”的建立奠定了经验基础。

  今年,福建省教育厅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百馆千所”免费开放活动的通知》,并发布《福建省第一批免费开放中小学科学教育“百馆千所”资源清单》。黄晓介绍,这份清单汇总了由24个部门推荐的323个科学教育场所资源,包括科技馆、博物馆、气象台、高校、企业等。这些场所均支持中小学校组团学习,其中150个场所还同步支持中小学生及家长个人参观学习。

  “教联体”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还在于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深度参与。在高校协同方面,浙江金华与浙江师范大学携手,聚焦英才教育教师发展,共同为科学教育全域化提供师资保障。

  就中小学层面而言,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校―馆―企联合教育模式,拓展科学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参观、研学、实践活动。

  “借助完全中学和集团校资源,学校开发并实施小学、初中、高中的贯通式培养课程。”张亚介绍,小学学段的科学教育主要以实验课程为主,串联不同主题项目,让学生“体验”科学。初中学段开始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学习并掌握科学研究的常规流程和方法,开展“微科研”。高中学段的科学教育以学生兴趣方向为出发点,让学生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并进入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感受真实的科研氛围。

  在家庭参与科学教育方面,浙江温州在全国首创开展科学教育“家庭实验室”活动,倡导“把实验室建到家庭”,鼓励家长为每个孩子创造参与科学探究的机会,指导学生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在家中开展科学实验。温州市实验小学是最早开展试验的小学,该校的家庭实验课目前已经成为三到六年级学生的“必修课”。

  多方协同形成育人合力

  优化科学教育资源布局,形成“大科学教育”格局,是实现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以“教联体”为依托,实施一系列措施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有望加速形成“大科学教育”格局。黄晓说,通过加政策、加协作、加资源、加内容、加渠道、加评价,能够推进科学教育全面覆盖、均衡发展,让科学教育成为“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的一部分,逐步推动科学教育常态化、系统化。

  作为一线科学教师,张亚认为,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还将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

  此次发布的工作方案,明确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街道社区等作为“教联体”主体的职责任务。黄晓说,各主体应根据规定,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具体而言,政府部门需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统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确保“教联体”机制有序运行。其中,教育部门要提供专业指导,负责教师培训和课程标准制定,确保科学教育质量,还要协调高校、教研部门与社区、家庭之间加强合作,推动科学教育规范化和多样化。

  学校是“教联体”的核心,也是实施主体,应积极推动与家长和社区之间的联动,将科学教育延伸至课堂之外。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实践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科普讲座和实验场地等。

  “家长也应以‘教联体’的建立为契机,更积极地参与学校的科学教育活动,为孩子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氛围,鼓励孩子探索科学、勇于尝试。”张亚说。(记者 沈 唯)

(责编: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点评灵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p0.com/edu/zhongxiaoxue/9959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主编Tom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7198599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670233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