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4月的上海微凉。在上海世博展览中心方舱医院H2区域,一个个憨态可掬、形状各异的机器人吸引着众多目光。
它们有的来回穿梭,有条不紊地为病患配送药物和晚餐;有的充当领舞,带领病患活动筋骨......一幅幅人机共处的和谐画面,驱散了连日笼罩在方舱民众心头的阴霾,成为疫情防控中的一抹亮色。
疫情最为严峻之时,达闼机器人24小时内成功部署机器人上岗工作,并保障智慧方舱24小时高效运转。这两个“24小时”的背后,是达闼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和场景落地的长期积累。
三年以来,从武汉、泉州到上海,一次次的驰援行动中,达闼依托云端智能架构的技术优势,通过部署多功能的5G云端机器人等相关产品,均出色完成了支撑前线防疫的重任。近日,《首席访谈》采访到达闼联合创始人汪兵,进一步了解达闼技术优势背后的初心、探索与创新。
仰望星空,让云端机器人加速落地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智能传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机器人涉足的行业和胜任的工作越来越多。在这场机器人与人类共融共生的浪潮之中,达闼想要扮演的角色很特别——让机器人服务人,达闼来服务机器人。
这个成立于2015年的云端机器人公司,从一开始就把自身定位瞄定为“机器人运营商”,将“服务”的目标从机器人本身,延申到行业、产业,甚至生态,致力于成为机器人变革中的领航者,打造机器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未来世界。
这个愿景很大,但达闼的解题思路也很清晰。
机器人技术向上发展的很大一个挑战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人类的一个普通动作,机器人实现起来并不简单。”汪兵解释道。比如在桌子上拿起一瓶水,对于机器人来说,在听懂人类的指令后,它需要定位物体,推断其形状,确定合适的力度、角度和速度,保证抓住物体而不让它滑落。这对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技术有着极高的要求。
目前,大多数机器人的控制大脑存在于机器人本体中,“脑容量”过小使得机器人替人的场景非常有限,即便是最前沿的机器人,也只能胜任局部的、简单的、重复的任务。
围绕如何让机器人更聪明的探索,达闼的思路是先解决“脑容量”的问题。“云端智能机器人”是达闼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黄晓庆提出的概念,即把机器人的大脑放到云端,然后通过安全移动通信专网连接到机器人本体,借助互联网与云计算,帮助机器人相互学习并进行知识共享。
基于“云-网-端”的架构,达闼打造了全球首个面向机器人的操作系统——海睿OS(HARIX OS),通过调度云、网、边、端的各种运算资源使得云端机器人具备各种智能。
“达闼是全球首个提出云端智能服务机器人概念,并且实现规模化运营的公司。”汪兵认为,达闼的云端智能机器人的技术架构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海睿OS的深层次价值在于能打破时空的限制,让机器人落地各种复杂的场景成为可能,充分释放了机器人走入人类生活的想象力。
“依靠这个系统,在未来,一个在北京的医生能通过云端机器人实时为一个在新疆的病人动手术。”汪兵说道。
发力自研,“柔性关节”成就机器人共赢生态
多年以来,成本之困一直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掣肘。
“2015年,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一个端盘子的机器人就要30万到50万,如果要做一个人形的机器人,成本会直接逼近100万。”达闼团队很早就意识到,若要让高端机器人走入千万人类家庭,关键还是在于降低机器人成本。
而成本问题的解决路径很清晰地指向了智能柔性执行器。
智能柔性执行器也叫柔性关节,它决定了机器人是否能灵活地进行站立、走动等复杂运动,这一核心部件的成本占硬件总成本的70%以上,而相关技术一直被国外机器人“四大家族”垄断。
幸运的是,这种受制于人的困境并没有持续太久。2018年中下旬,达闼实现了机器人行业底层硬件的重大突破——经过多年自主研发,SCA智能柔性驱动器成功面世,成功做到了在同样高动态性能下体积仅为传统伺服驱动器系统的1/10,其成本也只有通常机器人执行器成本的1/10。基于此,机器人企业能在有限的成本下制造出具有强大运动和感知能力的柔性机器人。
据了解,达闼旗下的云端机器人Cloud Ginger的34个关节都由SCA搭建,它拥有和人类一样灵活的双手与优雅的身形,能轻松实现端茶倒水、导航引路、跳舞等复杂的操作,是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最佳实体。
SCA的成功研发与落地,无疑让产业窥见了更多曙光。
未来,依托达闼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达闼年生产机器人关节预计可达100万台套,随着机器人关节在智能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商业化、产业化应用,会推动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共享合作的繁荣生态深度赋能。
聚焦教育,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机器人时代正加速降临,不仅是机器人企业,各行各业都在翘首以盼,寻找让风口温柔着陆的方式。其中,教育是最先受到“洗礼”的行业之一。
由于我国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端制造领域起步较晚,机器人产业正面临着高速产业规模增长与低速人才培养输出之间的矛盾。据数据,到2025年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有关领域人才缺口将达450万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950万。
汪兵对此早有体会,“最早2015年组建公司时,我们在‘中国硅谷’深圳很难找到合适的机器人专业人才。”在机器人产业生态的建设之中,人才是重要的生命线,但这条生命线还很孱弱。
汪兵是较早一批投身于机器人教育领域的实践者。他一直致力于机器人教育的研究、推广与学科建设工作,推动达闼在资源共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与高校开展长期的多层次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达闼整合海睿OS、海元世界等技术成果,通过各学校人工智能和云端机器人课程的建设,面向真实的人工智能应用开展云端机器人实践教学和科研,实现专业实习与产业实践的深度对接,有效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
2021年,达闼正式升级教育为公司战略业务板块,针对政府、高校职校、中小学提供标准建设及方案服务,业务深度涵盖产教融合基地、产业学院、专业建设及普及教育。
得益于达闼多年来在教育领域的深入探索,截至目前,达闼的教育合作项目已经落地全国20多个省份,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院校在科研方面建立起深度合作,与华南农业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及实验室建设,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闵行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等共建云端机器人平台及产业学院。
事实上,对于机器人行业来说,疯狂、未知、迷失是关键词。面对需求的不断变换,技术的快速革新,达闼像是点亮火把的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摸索之中,总能找到产业发展需要聚焦的方向,不断地从技术、产业、生态等方向实现它。
“达闼”的名字来自于《星际迷航》一款叫做Data的机器人,他聪明能干、忠诚可靠,正是达闼理想中智能机器人的写照。汪兵告诉《首席访谈》,在不久的将来,像Data这样的智慧机器人会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得力的帮手,甚至是亲密的朋友。
为了迎接这个世界,达闼正野心勃勃地把目光投向下一个目标。
【撰稿】黄启韶
原文标题 : 首席访谈|达闼机器人汪兵:张开手臂迎接“机器人时代”